【學術/研究倫理新聞】大數據AI研究急需研究倫理規範

個利用大數據資料的研究,原本立意良善,遭人權團體指出可能造成負面影響,顯示研究倫理規範急需調整,適當規範大數據研究。
一個是史丹佛大學團隊的AI gaydar研究,透過分析美國約會網站男女會員臉部照片,開發一款號稱能辨識同性戀與異性戀準確率相當高的軟體。此研究疑似獲得史丹福研究倫理免除審查,然這套審查規範是40年前建立的,大多是以保護實際互動的參與者為出發,例如抽血、訪談等,大數據的研究風險在這套規範下無法評估。另一個例子是Stony Brook University與幾家網路公司共同開發的一款免費app,鍵入姓名即可分析民族與國籍,聲稱有80%準確率。
 
兩個研究都表示出於增進社會福祉的研究目的,然一個可以預防歧視的工具也可能造成歧視,當缺乏適合研究倫理規範管控,其倫理考量僅能仰賴研究者。
 
另一個使用公開數據資料引起研究倫理爭議事件發生在英國。塗鴉藝術家Banksy的街頭塗鴉作品以諷刺社會為名,其真實身分一直引發各界的猜測。如今卻有研究團隊利用公開資料(交叉比對Banksy塗鴉的位置資料以及其他資訊),企圖找出Banksy的真實身分。由於此研究是使用公開資料,該校的倫理審查委員會判定此研究免除審查,並認為已經有英國報紙指認Banksy的真實身分,此研究不會造成任何人的傷害。雖然大數據所使用的網路公開資料大多已去除可辨識個人訊息,然倫理學家對於其研究成果可能的傷害無法透過目前研究倫理審查規範管控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