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9日「社會學專家研究倫理座談會-醫療與性別」花絮

[黃俞清‧甘偵蓉/成功大學光復校區雲平大樓西棟4樓第二會議室報導]

成大REC 計畫團隊於2010 年9月9 日下午二點於本校舉行社會學專家研究倫理座談會。本團隊很榮幸邀請到諸位優秀的南台灣社會學者與會,並由本校REC計畫共同主持人戴華老師(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主任)及台灣社會學會理事熊瑞梅老師(政治大學社會系)聯合主持。與會學者共包含了尤素芬老師(義守大學醫管系)、成令方老師(高雄醫學大學性別所)、李錦旭老師(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所)、邱大昕老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許甘霖老師(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陳美華老師(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游美惠老師(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負責NSC-HRPP 計畫公共溝聯組的吳嘉苓老師(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及其助理劉純良、台灣社會學會秘書長蘇碩斌老師(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及其學會助理陳宣羽、中國醫藥大學研究倫理團隊助理吳映儒、陳冠蓉、曾瑋文。

此次座談主要圍繞在以下四個主題:敏感議題研究的知情同意、隱私與匿名、量化研究的倫理風險、以主題/對象區分研究倫理的風險高低的妥適性。與會學者在會中皆熱情的分享他們的個人研究經驗,並就可能涉及的相關研究倫理議題進行討論。首先,針對敏感議題研究的知情同意,與會學者皆認為倫理考量本來就是研究的一部分,尤其,尊重研究受訪者的意願並獲得其自願同意,更是任何研究者都應該遵守的規範。但考量到受訪者的教育程度不一,或是從事某些特殊行業及活動,以至於未必能書面具名簽署同意書,故建議未來在質性研究方面的知情同意方式宜更具彈性與多元,不應該受限於書面形式。其次,就隱私與匿名部份,與會學者都同意匿名並不等同於去身分連結,像是針對特定研究主題、對象或地點所進行的研究,即使爾後研究資料採取匿名公開,但根據資料所呈現的特徵或背景,仍然有可能辨識出受訪者是誰。另外,研究計畫多有研究助理參與其中,這麼一來,如何保護受訪者隱私,並對受訪資料加以保密,同樣值得重視。
此外,針對量化研究的倫理風險,過去普遍以為量化研究所存在的倫理風險較低,但往往因此忽略了研究資料從何處取得,向誰取得、以什麼方式搜集等可能涉及倫理爭議的部份。甚至,像是資料庫建立等這類研究是否有擬妥一套完善的資料保存與保密方式,過去多受到輕忽,亟待有更多的討論與正視。

最後,與會學者指出,要判定社會科學研究的倫理風險高低,實在難以僅憑主題/對象即可作簡易區分。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是:低敏感議題研究反而是高倫理風險研究,但高敏感議題研究卻是低倫理風險研究。由於前項研究可能輕忽了研究本身所會涉及的各種倫理面向考量,而後項研究則因為研究者已高度意識到該研究本身所會涉及的種種爭議,因此反而在相關倫理面向的考量上便更為仔細與縝密。值得一提的是,未來人文社會學科的研究倫理審查規範如要適切得宜,仍有賴各專業倫理規範的深化與協助。故台灣社會學會在翻譯了國外的社會學專業倫理規範後,特地南下與南台灣的社會學者針對這方面進行溝通討論,並聆聽他們對這份規範的建議與想法,期盼最終能在保障研究參與者的權益以及不干預研究
自由的情況下創造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