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8日「教育學專家研究倫理座談會-訪談與焦點訪談」花絮

[吳怡靜‧鄭育萍/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四樓報導]
成大團隊於2010年9月8日於本校教育研究所會議室舉辦「教育領域─訪談與焦點座談」的單領域專家研究倫理座談。本次很榮幸邀請到何青蓉老師(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吳芝儀老師(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吳璧如老師(彰化師範大學教育所)、高淑清老師(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陳枝烈老師(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系)、陳毓璟老師(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六位學者,也很高興來自中國醫藥大學研究倫理團隊的三位夥伴,陳冠蓉助理、曾瑋文助理、賴怡君助理共同參與;本次會議由陸偉明老師(成功大學教育所)與戴華主任(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共同主持。
 
討論開始不久,老師們多元的研究主題(包含學校、社區老人、部落、青少年、社區大學等)與豐富的現場經驗,彷彿在預告這將是場精采、深入、感人的討論與經驗分享。對話空間開啟後,一則一則動人生命故事的展演、因著故事鋪陳而浮現的思辨脈絡,激發出「研究倫理」與「質性研究」的花火,也給與會者帶來一個既知性又感性的愉悅午後。
「如果訪談對象是老師,訪談地點在校外,是否該取得校方或上司的同意?」「當研究面向隨著研究的進展而有所改變,知情同意並非在研究一開始即可完成。」「當參與者是低識字的老人/部落裡只使用母語的耆老,口頭同意往往是比較洽當的。」「我會請研究生和受訪者好好地坐下來,花個10-20分鐘來了解/解釋同意書的內容。這個知情同意的過程是訪者與受訪者建立關係的過程。」「假若同意是個持續性的過程,簡化成單一時點的同意是否也簡化了質性研究過程的複雜與動態?」這是部分老師們在同意、同意書(誰、方式、過程、如何傳達)上的討論。
 
想像這些不同觀點出現的氛圍,您應該很想置身其境吧!總地來說,以質性研究精神為本、藉由研究者培養過程來作為討論研究倫理的脈絡,與會老師們最關切的是在質性方法的精神下,什麼是研究倫理?怎樣才符合或不符合研究倫理?當「信任」為研究的基本精神,在強調研究者與受訪者互為主體的互動關係中,或許,缺乏相對研究能力、關懷能力、尊重能力的研究者才是不符研究倫理的。又,當詮釋是知識建構的主要方法,研究者如何詮釋受訪者/參與者的經驗與故事,也是個值得討論的倫理議題。「質性研究的過程,就是個道德的行動」有位老師如是說。在此共識下,與會老師們皆認為研究倫理應是每位研究者心中永存的一把尺,不僅是質性研究領域,所有與人有關的研究皆應具備。基於此信念,老師們建議若「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設立的主要目的在於提升研究倫理品質,那麼或許應朝向「促進」研究倫理而非「規範」的運作形式。
 
「好像又重上了一堂精彩的研究方法課程。」怡靜在座談結束後,眼神滿是bling bling的知識滿足感地說。很感謝與會老師們於那日午後的討論與無私分享,基於篇幅限制,無法與各位分享其他會讓人feel inspired的討論。但別失望,為了瞭解與建構在社會與行為科學領域脈絡下的研究倫理論述,我們會持續邀集更多的學者分享經驗、挑戰既有定義。透過不斷的意見交流,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建立符合該方法、領域精神與價值的研究倫理機制。期待我們下一期的分享囉!